做基金投资赚钱很不容易,要学习要思考

  最近实在是太忙了。没空写基金了。发点以前写的笔记吧。

  大约2周前,有一次朋友聚餐,饭局中听阿里巴巴的高管分享他的投资历程,经验教训,获得的成绩。看得出他已经走到了比较高的段位。分享了很多干货。

  从大厂的战略布局,TMT行业面临的问题,新能源车的发展趋势,自己投资新能源汽车公司的过程。娓娓道来,风趣幽默。

  据说中间也被市场毒打过,关过灯,吃过面。在彻底反思调整后重新出发,获得了很大的钱财。

  

  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吸收别人的心得,感悟,帮助自己提高。致敬每一个分享的人。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阅人无数不如高人指路

  高人指路不如自己领悟

  做投资赚钱其实很不容易,很辛苦。要学习,要思考很多东西。靠投资挣钱的人更是少数中的少数。大部分人其实不适合做投资。如果真的要做好。恐怕要经过一番烈火淬炼才行。

  对我而言有几个感悟:

  1、打通底层的认知系统

  2、形成稳定的投资理念

  3、富有前瞻性的宏观周期分析逻辑

  4、灵活而有效的策略应变能力

  5、熟练的行业研究能力

  6、持续的公司分析能力

  7、专业的大类资产配置模型

  8、扎实的代码功底和建模能力

  9、结构化的表达和输出能力

  10、资金管理能力,交易能力,技术分析能力

  11、对市场规则,法律规范的深入了解

  12、对自己的性格特点,风险偏好,情绪控制能力的客观评估

  13、对资金流动性,收益预期等约束条件的清醒认识

  14、对持续正向积累保持耐心

  打通底层的认知系统

  认知究竟是什么东西

  收益是认知的变现。投资是认知的外在表现形式,有什么样的认知,就会有什么样的投资理念,投资风格,投资收益。

  我们经常说知易行难,可我觉得投资和其他事情相反,投资是知难行易,比如不敢持有腾讯和特斯拉十年,是为什么呢,是我们贪婪或者恐惧吗,都不是,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当时的认知根本没看出来腾讯和特斯拉是一家好公司,不知道他们在可预见的未来会大幅上涨,所以不敢持有。

  知道很难,行动很容易。如果不知道,无论怎么都坚持不下去。所以,提升认知是做好投资的第一步。

  投资的难点在于未来很难预测。为什么未来很难预测。一方面是因为影响未来的因素太多。另一方面是因为未来还没有发生,无法证实或证伪自己的判断。

  为了解决这些难点,需要采用一系列的应对策略。

  比如:

  1、认知提升是动态过程,芒格,

  2、谨慎构建因果关系,波普尔 判断的逻辑+可证伪

  3、分析问题的三个基础,康德

  5、开放的格局,李光耀

  6、动态进化的态度,达尔文

  7、归纳和演绎,培根和笛卡尔

  要做好投资,有三个问题要搞清楚:

  一、标的。

  二、时间。

  三、幅度。

  构成了投资的三个坐标。

  市场是每天都在变化的,做投资需要在变化的市场中捕捉获利机会。需要观察市场变化,测量市场的变化,应对市场变化,利用市场变化,需要构建观察变化基本框架,每个人的投资框架都不一样,框架的作用是界定边界,测量幅度,观察方向。

  因此如何搭建投资框架是投资中的基础问题。在构建投资框架之前需要有正确的认知和理念。也是投资框架的基础。

  打个比方,一个人的能力,长相,财富这些东西都是基于人品的。人品就是一个人的底层认知系统。能力,财富,是人品的外在表现。

  那到底什么是认知,怎么形成认知,怎么提高认知?

  有了认知系统不一定能直接对应的提高投资收益,但是没有认知系统很难在市场上持续稳定的赚钱。

  个人认知的提升也不仅仅是用来做投资。也可以帮助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帮助我们经营家庭关系,做好亲子教育,维系良好的朋友关系。

  有些人是幸运的。在小的时候就能够获得好的观念,有幸得到父母,名师,益友的指点。早早就掌握了基本的认知框架。大部分人没有这个机缘。需要在独立后重装自己的认知系统。

  大约需要3-5年的时间打通认知障碍,我也是在2018年的时候初步重装了自己的认知系统。我常常跟朋友讲,2018年对我来说太重要了,有点活明白的感觉。

  当然,认知不是万能的。在古代,很多皇子小时候接受了当时全国最高等级的教育,被灌输了当时最先进的认知系统,也照样不成才,有些还成为国家的祸害。

  一个人的认知是他内心的觉醒。是他对世界的接纳。如果一个人永远不打开大脑,面对真实的世界,是无法形成有效认知的。

  认知也不是教育可以形成,认知是一个人对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是一个人对世界追根究底的探究,是一个人的好奇心。

  形成有效的认知系统是需要勇气的。在逐步扩大自己的认知边界之后,会遇到越来越多的未知,经常遇到挫折。

  这跟我们人类内心渴望被认可的天性是违背的。需要我们有很大的勇气承认自己的无知。

  改变认知是很难的。认知是一个人的内在心理活动。一个人的认知很难受到别人的影响。

  我们的观点,逻辑,方法论,生存逻辑,混社会的技能都是经年累月形成的经验。一些号称是自己取得成功的法宝,很难放弃。

  认知方法论的传递不是功利的。是纯粹利他的,无私的。但是别人没法理解。目前传递认知影响力比较好的有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中国做的最好的人就是曾经的教员。为人民服务的使命非常伟大,仁者爱人的情怀。

  地藏王菩萨说,只要地狱里还有一个鬼,我就绝不成佛。一个人只有在心底坚信,你所有的决策都是利他的,你才不会因为没有结果而放弃。你本来就没有期待结果。哪里来的失望呢。

  一、认知提升是没有终点的动态过程

  1、内部认知和外部认知

  简单来说,认知是一个人对外界的看法和对自己内省的态度。一个人怎么看待自己,就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做投资决策。

  典型的比如强者思维。认为市场一定谁有一个人说了算。他相信市场有人操纵,形成阴谋论,亏钱了就骂庄家,骂外资砸盘,所有的错都是别人的,自己的英明决策被别人搞砸了。

  对应的是弱者思维,进化思维,认为市场的涨跌不是某个人的意志结果,而是所有人共同参与造成的结果。他就倾向于认为顺势而为,努力提高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一个人的认知来源有两种外部认知和内部认知,或者叫被动认知和主动认知。

  (1)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影响形成的认知属于外部认知。

  (2)个人通过观察,思考,逻辑推理形成的认知属于内部认知。相当于二次重装系统,重塑自己。

  通过外部影响形成的认知,基本上是常识,知识,客观规律。与自己的内省关系不大。大部分人的认知都是外部认知。

  很少会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尤其是当今信息过载的时代,有各种媒体,软文,意见领袖在给我们传递观点。

  内部认知的形成很难,只有很少的人才能形成内部认知。自己的性格特点,风险偏好,情绪波动,喜怒哀乐。

  自己观察外在世界的主观感受产生的心理影响以及背后的逻辑。自己面对不同社会现实和市场波动,真实感受是什么。

  外部世界有哪些客观规律,人类是如何根据客观世界构建知识体系的,又是如何通过知识体系的演绎来让知识更加接近真实世界。

  内部认知的人有一套内部观察框架。能够敏锐的感受到自己,外在,自己和外在,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细微变化。

  所谓开了天眼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具备内在认知看别人就像是看透明人。能够一眼看出别人内心的想法。我不具备这个能力,我听徐文兵说可以隔墙视物,不知道真假

  两个同样具备内部认知的人,会有知音的感觉。

  具备内部认知的人决策逻辑是互相矛盾而又能逻辑自洽的,能够在两套完全相反的系统里面切换自如。

  既坚持自己的判断,有能质疑自己的判断。可以独立决策而不会人云亦云。对市场波动市场有一套自己的评价体系。对投资结果也有一套自己的评价体系,不会因为外在变化而轻易改变自己的决策,也不太会把投资亏损归结为机构故意打压。

  提升认知不是补充知识式的增加外部认知,关键是提升内部认知。除了外在规律,知识,还要探究本源,回归初心。

  回归初心是提升内部认知的必经之路。把自己的偏见,固执,自以为正确的观点都扔掉,用什么都不懂的好奇心去看待问题。

  2、提高认知的三个办法

  (1)有勇气承认自己的无知

  提高认知的第一重要的事情就是有勇气承认自己是无知的。我获得的信息不全面,不完整。我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模型是有偏见的。我处理数据的能力是有局限的。

  只有意识到自己是无知的,才会让自己有无限可能。才不会被局部信息和主观判断影响自己的决策。才会让自己通透。以赤子之心来观察外部世界。

  承认自己的无知可以避免主观主义的错误和问题。不会被业障蒙蔽双眼。

  有一个小测试:

  你有看不惯的事,说明你的智慧不够。

  你有看不起的人,说明你的慈悲不够。

  在一个孩子眼中,还不知道什么叫看不惯,什么叫看不起。

  烦恼皆来自于自以为是,困惑皆来自于我知我见。

  看不惯,想不通,说明我们内心还存在着障碍。

  投资是在迷雾中穿行,要承认自己不会全部都做对。对自己的决定要有质疑精神,多应对,少预测。

  要做到多无知呢,回到1岁小朋友的状态,回归初心。承认自己什么都不懂,承认自己什么都会错。尽量把所有的偏见都拿掉。让自己和外在世界保持同频共振。就能最大限度让自己做出符合客观现实的决策来。

  (2)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s reasoning)

  第一性原理是一种思考方式,通过简单的多次推理,剥离各种影响公司变动的要素,找到公司发展的最初原动力。是一种找到本源的方法论。

  遵循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可以有效的看透事情的本质。中国的理论叫格物致知。通过拆解影响投资收益的诸多要素,洞穿表象,直达本源。

  比如投资收益就是很简单的公式:

  投资收益=收益率*投资时间

  收益率=(收益/本金)*100%

  收益=终值-本金

  终值=本金*涨幅+本金

  提高投资收益的两个核心变量就是本金和涨幅,就是购买的资产一定要上涨。涨幅越大,时间越长收益越多。还要最大限度增加本金规模。

  涨幅大会有问题,树不可能涨到天上去。所以关键因素就是时间,本金,正收益。

  对所有人来说时间都是一样的,个人能决定的就是尽可能的增加本金,其次是稳定的收益率。

  巴菲特干了几十年就是抓住了这三个关键因子。

  在无法预知未来的情况做投资,不知道这家公司未来是涨还是跌。我们只能回到事情的原点,来看这家公司是不是符合上涨的基础条件。

  过滤掉不具备基础条件的公司,至于未来是上涨还是下跌,需要根据发展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公司上涨的基础条件都有哪些?

  1、创始人,股东,管理层是积极进取的

  2、公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能够持续满足用户需求的,用户愿意支付溢价

  3、公司的财务表现优秀,能够不断扩大营收规模,提示占有率,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4、公司的利益分配机制是有吸引力的,能够吸引优秀的人才为公司创造价值

  5、公司在社会中能够平衡好创始人,股东,管理层,员工,政府,用户,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和关系。

  这个单子还可以列很长。但是逻辑是一样的,就是一个东西要是长期存在并且能提供价值。是需要符合一般的规律。

  如果一家公司具备了这些基础,就可以纳入我们的观察范围。虽然不确定一定会涨,但是保证自己购买的公司不会暴雷。规避潜在的损失风险。

  第一性原理是逆向分析。把宏观经济,行业景气度,用户需求,产品创新,竞争格局这些影响因素都拆掉,直接看公司最本质的要素。第一性原理本质上是一种思考模式。

  (3)多元视角

  从起点到终点,还有能力从终点回到起点。在思考的过程中,对投资标的有了一个初步的判断。

  但即使我再多的研究,也还是会忽略重要信息,我有自己的偏好,习惯,别人也有他的视角和观点。

  我的视角难免是有偏差的。如果思考问题的时候能保持多元视角,从创始人,股东,管理层,员工,用户,监管,社会和其他看空的投资者的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得出的答案都是不一样的。我不一定会同意其他的观点,但是这些多元的观点可以帮助自己规避盲点。

  我们经常会遇到,自己看好的公司,比如小米,比亚迪,理想,蔚来。但是别人随口一说,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就不敢重仓。

  是为什么呢,是因为自己的判断还没有信心。而别人说的鸡蛋放在几个篮子里只是他的偏好和习惯。跟一家公司的估值根本没有关系。对自己的判断根本没有帮助。也没有因果关系。

  也会出现自己非常看好的公司,比如阿里影业,小米集团,东方财富,没有从别人的视角看到公司的问题和缺陷,盲目自信。我们通过常识,产品调研,数据分析,用户访谈可以把找出一批公司。

  这些公司在未来都会大幅波动,涨跌不一。做选择的时候要既要坚持自己的判断,也要意识到自己可能是看错了。掉进了价值陷阱还硬抗是不合适的。

  我最早在买烟台万华的时候,遇到下跌完全不能接受。觉得这么好的公司怎么能不涨。实际上我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是有偏见的,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基于这样的偏见做投资可能会受伤。

  3、形成深度内部认知的四个基点

  认知的提升是一个动态过程,本质是持续正向积累。是随着问题本身,自己情绪,外部条件的变化在逐渐迭代的。大体上来看,稳定的认知框架需要具备四个要素:

  尊重客观规律,

  形成合适的观点,

  用实践过程来检验观点而不是用结果来检验观点,

  能在特定阶段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

  (1)客观规律

  一家公司的上涨还是下跌,跟大部分人是否持有没有关系,跟散户买多少更没关系。要尊重客观事实,基于事实而不是基于自己的情绪和主观偏见去做决策。

  谨慎的看待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市场自有其运行逻辑,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会对市场运行有助推作用,但是不会根本上改变其运行规律。这些基本的运行规律有以下几个方面:

  基因的使命是存在和延续(不惜一切代价获取能量)

  人类的使命是争夺生存空间(丛林法则)

  动物和人的本性是很难改变的(贪婪和恐惧)

  经济发展是有区域差异的(地理,人种,文化,科技区别)

  群体决策是无意识的(乌合之众)

  理性的个体是是少数的(群体的癫狂)

  生产效率是逐步提升的(假设科技是持续进步的)

  现代金融体系是以信用货币为基础的(通货膨胀是不可避免的)

  供求,需求,价格之间的关系(经济学基本原理)

  收益,风险,流动性之间的关系(投资的基本原理)

  汇率的稳定,货币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之间的关系(汇率基本原理)

  货币政策,经济增速,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凯恩斯主义基本原理)

  做投资决策之前需要对客观事实进行全面的分析。不能因为自己的偏好或者持仓片面理解外部事实和客观规律。

  (2)主观看法

  对同样的事情,大家的看法有很大差异是很正常的,市场是由不同的多元观点组成的。只有这样才会形成交易。主观看法的几个关键:

  主观看法能逻辑自洽

  主观看法能呈现客观事实并符合客观规律

  主观看法能形成稳定框架

  主观看法是能证伪或者能证实的

  在特定时间内有效

  尽量在回归到本源处观察世界,能够呈现最客观,最完整的,最通透的看法。很多人的亏损就是因为自己的主观看法失真,选择好的公司是上涨的,但是自己是亏钱的。妥妥的死在自己手里,太冤了。

  (3)实践验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没错,但是缺少了时间维度,究竟要用多长时间来验证我的观点,我设定的规则是等下一个验证信号披露之后检验。

  比如我要买券商,理由是信用宽松,资金面空松,那如果社会融资规模,M2数据披露出来券商必须上涨,如果没有上涨,说明我的逻辑是有问题的。

  在新的信息没有披露之前如果行情出现大幅变动,也会先退出来观察。恢复了我再继续买。没有实践的研究没有用,没有验证的实践是耍流氓。时间验证一定要有时间维度。因为资金是有时间成本的。不能无限期的去验证。

  (4)主要矛盾

  基本面,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行业规模,产品销量,管理层变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变动,替代品的定价,甚至地缘局势,意识形态,地域文化特征等要素都会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股价表现。

  在一个时期内,总是会有一个主要矛盾,要发现并抓住主要矛盾。搞清楚核心变量的演变方向。如何在各种纷繁复杂的推动因素中抓住主要矛盾,是一个策略分析师的主要工作。优秀的策略分析师的价值就在于能找到主要矛盾。

  我个人倾向于结合卡尔波普尔的三个世界和可证伪逻辑,休谟的怀疑论,康德的批判相结合来分析问题。最佳的状态是主观看法和实践操作和客观规律相匹配,三个世界完全重合的时候决策质量是最高的。同时又能够抓住当前阶段的主要矛盾。

  比如2022年的疫情之后的反弹,是树动,风动,还是心动。有了深度了解之后,就能做到心中不慌。

  二、谨慎构建因果关系

  1、判断的逻辑

  如何判断公司的价值,很多人说投资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如何给公司定价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

  我认为投研要区分开,投资是艺术,研究是科学。看一家公司值多少钱,是本体论的范畴。是相对比较简单的。

  比如我在2016年的时候说50块以下买平安。当时中国平安的营收增速25.04%,ROE20.7%,EPS4.99,偿付能力充足率214%。退保率1.5%。基于平安的经营数据,我认为50块钱以下都是低估的。后来股价涨到了94块。

  一家公司值多少钱的推导过程需要基于当前的数据,以及数据形成的原因来进行合理的推演。在推导过程中谨慎确定因果关系。我们经常遇到,结果是对了。但是对应的原因跟当初判断是南辕北辙,这样的收获是侥幸。

  通常来说影响一个公司价值的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业绩好的来源首先是营收增速快,产品卖的好,毛利率高。产品卖的好是因为市场有需求,平安保险的主要买家是一线二线城市的车主或者经济条件较好的上班族,符合这一条件的用户数量整体上在2017年达到了高峰。

  研究人口的分析师都知道建国以来最后一个人口出生高峰是1987年,当年出生人口2508万,此后再也没有超越过这个数字。因此2017年的平安的业绩好的不得了。

  那这2508万人的收入都来自哪里,这批人30岁了。都是职场独当一面的中坚力量。2017年正是经济火爆的时候,房价上涨,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候,居民的消费意愿和购买力都非常强。为保险业务提升提供了基础。

  从公司层面分析,上涨是因为业绩,业绩是因为产品,产品是因为用户需求,用户需求是因为人口红利和社会经济发展。

  再往深里说,经济发展是因为人类要提高生活水平,基因的使命是存在并延续。就要求人不断追求更高的效率,更好的能量获取方式。因此会推动经济不断发展。

  大部分投资者最常接触和了解的信息是公司的产品,比如保险产品,汽车,酱油,洗发水,白酒等有行产品,除了这些有型的东西,我觉得决定公司价值的内部因素还有公司的管理层,员工,创始人的价值观,公司内部的企业文化。这些都需要深入的了解。

  外部因素:

  除了公司经营有道,产品适销对路,用户需求的集中爆发这些本体要素之外,还有推升公司上涨的其他要素,比如买卖意愿,货币环境,利率水平,M2增速,甚至医保兜底政策的长期影响。也会对公司走势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一个判断是否靠谱主要是取决于判断的逻辑是基于常识的,基于长期稳定的不变因素,还是基于短期事件影响。我倾向于把判断逻辑建立在长期不变的东西上。

  比如人口,地域,人性,另外做判断的时候需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一条道走到黑是很危险的。需要根据最新的情况还不断修正我们的判断。

  2、可证伪性

  我们挣钱是因为我们看对了吗,其实不是很严格,有时候挣钱了,跟我们的判断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们还以为是自己的能力。这是归因错误。一般来说,一个观点有几种结果。可证实,可证伪,不可证实,不可证伪。

  我们的观点是否站得住就看是否可证伪。提出的观点如果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那么就没有意义。比如你说世界上有鬼。你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这样的观点是没有价值的。

  这也是界定科学命题的分界线。实证主义尤其是逻辑实证主义将可证实作为划分标准。但实际上,证实在逻辑上是复杂的而且在实践上的难度是极大的。

  从全称理论命题到单称理论命题到特定命题是一个逻辑演绎的过程。实践经验检验的范围是逐步缩小。本质上经验检验的过程是一个归纳的过程。

  这对于事前命题有效,但是对于未来命题就无效了。比如我们看到了一万只天鹅都是白的,我们可以说我们看到的天鹅都是白的。但是我们如果说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就很危险。

  波普尔提出了界定科学命题的另一个方式,就是命题是否可证伪。如果可以证伪的判断才能称为科学命题。才是靠谱的。波普尔认为判断理论(命题)是否科学的标准是:Falsifiability(经常被译成“可证伪性”)。

  在投资中,我们遇到的问题都是未来命题,我们不是在判断已经发生的事情,而是判断未来的事情。因此我们的判断是必须要能够证伪。才是靠谱的。仅仅能被证实是不够的。是危险的。是单一维度的。

  三年之后的结果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我们判断的起点往往只有几个要素,用归纳的办法来检验投资判断是非常危险的。会让我们以为自己获得投资收益是自己能力特别强。容易引发典型的归因错误。

  有一个问题是具备了多元视角,构建了主观客观实践+矛盾的分析体系之后,是否就一定能挣到钱。其实未必,你具备了挣钱的基础,但是最终能否挣到钱还要看机会,市场环境,本金稳定等各种要素。

  不能以结果论英雄,也不能因为结果很好就说明原因一定很好。结果往往是偶然的。逻辑起点才是最重要的。投资这件事,结果是什么样子,是不可控的,我能做的就是客观严谨的分析,谨慎的操作。

  三、分析问题的三个重要基础

  我们在讨论公司的时候,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各自的单一视角发表观点,有人说小米很烂,是因为小米就是个造手机的。有的人说比亚迪很好。因为现在有很多人买电动车。

  还有人说你要分散投资啊,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些观点看似好像都是讨论投资,但实际上大家都说的都是不同的问题。自说自话。各自的逻辑毫无关联。

  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的时候需要厘清问题本身是什么,然后在共同的基础上讨论问题的解决思路。分析问题的方法和工具有很多。但是这些都是发生在开始分析问题之后。

  在分析问题之前,我需要找到分析问题的基础。这就是澄清前提,划定界限,应该适用何种手段取决于目标。

  1、澄清前提

  一笔投资决策是基于什么样的宏观基本面,基于什么样的行业景气度,基于什么样的社会背景,在什么样的市场环境中做投资,市场交易规则是什么。

  我们的资金是自有资金还是借贷资金,我们的资金成本是多少,时间周期是多长,有什么约束条件。我们的风险偏好是C1还是C5,我们目标建仓周期是多久。投资收益预期是多少。

  这些问题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机构都不一样。各有各的约束条件。分析问题之前最最起码的要素是搞清楚前提条件。简单来说就是大家在同一个平台上讨论。在共同的基础上展开逻辑推演。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发出的灵魂拷问:先天综合判断如何成为可能?具体而言,就是人类知识的前提或条件是什么?人类知识有没有界限?如果有,界限在哪里?

  对于投资分析来说。澄清前提是分析问题的第一个基础。第二个基础是划定界限。

  2、划定界限

  做投资决策之前,或者发表观点之前,首先我们要界定讨论的前提是什么,是标的选择,还是时间预测,还是幅度的预判。是交易系统,还是资金管理,是情绪控制还是建仓策略。是讨论小米公司的商业模式好不好还是讨论小米公司到底值多少钱。

  划定清晰的界限可以帮助我们建构一个匹配的分析过程。得到合适的结论。否则讨论研究是没有意义的。投资和其他事情的不同点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知识或者决策是基于归纳的。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而投资是面向未来的。而未来是不确定的,所以投资本质上基于演绎而不是归纳的。凡是基于归纳的投资框架只有解释作用而没有预测作用。

  如果能够划定问题的界限,就能更好的演绎推理。也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多元视角的观察能力。

  3、采用哪一种演绎逻辑取决于目标

  各路大神有的从宏观经济得出2022年将暴跌结论,也有人从能源变革的大时代得出新能源产业发展加速从而带动大盘上涨的结论。还有的研究员说稳增长带来的基本面边际改善要干房地产。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每个人都因为掌握的数据不同,专业背景和个人喜好不一样,采用不一样分析路径。采信哪一种推论完全取决于投资目标,其次是看逻辑演绎是否具备合理性。

  我从信用宽松,基本面,美联储缩表,宏观杠杆率,基钦周期的角度认为2022年是结构化行情,涨跌互现。

  四、开放的格局

  做投资的人呢,往往会比较偏执,因为投资要反人性,要跟别人不一样才能获得超额收益。但是这也会造成一个负面影响就是格局狭隘。一条道走到黑。

  比如我有一个朋友。有一段时间,就很着迷美股,认为A股种种不好。要去搞美股。就是让自己陷入了认知陷阱中了。以为自己看到的是全世界。

  关于开放思维,最早是看了李光耀的传记。新加坡弹丸之地,如何发展是李光耀先生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做了种种努力之后都效果一般。李光耀先生没有放弃,继续扩大思考范围,将目前聚焦到全球。

  思考在美国的战略布局中,新加坡有何种价值,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新加坡是否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在东南亚的政治格局中,新加坡可以扮演何种角色。

  如今,新加坡成为各大主流政权争夺的对象。经济发展,科技水平,以人为本的社会文化得到了全球的尊重。以小小弹丸之国能有如此之成就,李光耀先生的开放格局是值得学习的。

  一个人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五、不断进化的积极心态

  2018年以后,初步找到了一些门径,建立了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论和思维模式。比较大的变化是变通透了,别人说的话,表达的观点,真正想传递的真实意图,为什么有这个意图。可以快速了解人的喜怒哀乐和投资诉求。能熟悉别人的内心想法。

  难道说这些就是禅宗说的顿悟吗。曾经我以为是的。于是我试图把这个感受告诉别人,希望能够帮助别人能够更好的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结果很糟糕,没有人认为提升认知有价值。投资者只会说。你告诉我明天哪个公司能涨停就可以了。

  遇到的人多了。发现大部分人其实都是以索取为生。很少有人内心有奉献的种子。索取还要需要别人保证最后的结果。这是典型的中国式思维,凡事都需要别人来负责任。从以前的父母官到现在的各种呼吁,都是如此。

  其实最好的公司基金经理都已经选出来了。而且是公开披露的。ARK INVEST的Cartherine Wood也都把挑选的公司公开了。BRIDGE WATER的Ray Dalio也是公开透明的。其实好公司大部分都是公开的。就摆在那里。

  究其原因,索取是因为自己没有,自己没有呢,本来可以创造,但是创造要耗费能量。耗费能量是不利于基因延续的。

  基因的唯一使命就是延续,在这个矛盾上,大部分人向基因投降,选择懒惰。

  只有少部分人不同意,不让自己做基因延续的工具。但是这个难度是非常大的。基因信息是经过几千年进化而来的。要对抗基因可没有这么简单。

  但是不管有多难也有人尝试。让自己充分燃烧起来,至少让自己动起来。这本身就是一个进化的过程。保持积极心态。

  开始晚没关系,走的慢也没关系,重要的是持续前进,永不后退。

  持续正向积累,迟早会到达终点。

  END

  原创 选基老手 选基老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网络,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