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养老金制度开闸满一年,关联基金超过九成出现亏损

  中国最新的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开闸已正式满了整整一年。

  2022年11月4日,多部委联合印发《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标志着健全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措施正式落地。

  2022年11月25日,人社部宣布个人养老金制度启动实施。首批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等36个城市或地区先行先试。

  

 

  图片来源:网络

  如今,个人养老金迎来实施一周年的重要里程碑。

  一年来,个人养老金先行工作平稳有序,参加人数不断增加。

  过去一年,个人养老金业务在全国36个先行城市(地区)稳步推开。

  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36个先行城市(地区)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人数达4030万人,较2022年底个人养老金参加人数(1954万人)数量翻倍。

  不过,数据显示,实际缴费比例和账户平均缴费水平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截至2023年3月底,仅有900万名开户者完成了资金缴存,约占同期开户人数的30%。

  个人养老金产品也在不断扩容,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个人养老金产品目录同时显示,截至11月12日,包括基金、保险、储蓄、理财在内的个人养老金产品总数已达741只。

  大概情况就是这样,但是一个非常明显,并且微妙的现实情况,大家注意到没?

  那就是2023年,各家银行,不分大小,对于个人养老金开户、缴存和复购这样的宣传推广,包括网点推介,是不是没有什么动静了?

  这和2022年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宣布实施那会的送米送油,各种折扣,银行通过全渠道媒体进行“开户宣传和抢客户”的热闹,形成了鲜明对比。

  大家看看2022年建行的海报,就能体会到这种对比:

  

 

  建行2022年个人养老金活动海报

  这就颇为耐人寻味,值得仔细分析一下了。

  要知道,即将结束的2023年,中国国内经济环境最大的特征,就是“不赚钱”。

  受经济复苏速度低于预期、俄乌冲突延续、巴以矛盾加剧、美联储激进加息、人民币汇率贬值、海外需求下降等因素影响,股市中的主要指数表现低迷,截至12月11日,上证指数跌3.17%,算是主要指数中跌幅较小的;创业板指数跌18.37%,是全球表现最差的指数。

  房地产市场更是成为了拖累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哪怕是在一线城市,二手房的挂牌量上升,价格下跌,成交量也普遍下降,一度火热的新房市场不断降温,以前遭疯抢的限价新房也不那么吸引人了。只有提前还贷成为了主流趋势,最终银行不得不降低存量房贷款,以稳定房贷规模。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国家信用背书,而且各方券商和银行都大力推行的个人养老金,为什么没有热度了呢?

  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去年开了个人养老金账户的人,99%都是亏的。

  因为大部分人用个人养老金账户里面的钱买了基金产品。

  杀头生意有人做,亏本买卖无人理,经济社会,就是这么现实。

  这篇文章,写在2023年最后的一个月,也正好是中国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运行一周年之际,从有依有据的数据梳理出发,详细复盘个人养老金关联基金过去一年的运行情况,并结合现实,对后续中国个人养老金相关的走向和发展,进行一次有深度,有态度,有专业的专题分析和深入讨论研究。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

  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

  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

  1

  个人养老金1周年,竟有9成的基金产品亏损,具体情况是怎么一回事?

  个人养老金试点落地一年之际,账户开户热潮不断升温,普及度也快速提升。

  根据人社部数据,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人数达到4030万人。

  与此同时,个人养老金账户可选产品也在不断扩容。

  媒体记者查询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公布的个人养老金产品目录发现,截至11月17日,个人养老金产品已超过700只,其中储蓄产品465只、基金产品171只、保险产品95只、理财产品19只。

  

 

  图片来源:网络

  自个人养老金基金政策落地以来,各基金公司“枕戈待旦”,个人养老金基金得到持续扩容。

  自《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等多项个人养老金相关政策发布以来,个人养老金基金持续稳步扩容。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15日,目前共有156只个人养老金基金Y份额产品(仅允许投资者通过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投资的基金份额),分属于48家基金公司。

  除了去年成立的133只产品以外,今年以来陆续有23只养老目标基金增设了Y份额。例如9月刚刚成立的工银安悦稳健养老目标三年持有Y、招商和享均衡养老目标三年持有Y等产品。这也意味着对接个人养老金的公募产品又进一步增加。

  不过,从业绩表现来看,养老目标基金整体收益水平并不乐观。数据显示,除了2只刚刚成立的产品外,在154只有数据显示的养老目标基金Y份额产品中,截至9月15日只有33只产品年内收益为正,占比21%。也就是说,有近八成产品年初迄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

  今年以来表现最好的平安稳健养老一年Y年内累计上涨3%,中欧预见养老2025一年持有(FOF)Y、华夏保守养老Y、兴证全球安悦稳健养老一年持有Y3只产品的年内收益超过2%。此外,还有9只产品的年内回报在1%至2%之间。

  在业绩的另一头,则有88只养老目标基金Y份额年内收益亏超1%,18只的下跌幅度超过5%。其中,于今年2月成立的国泰君安善吾养老目标日期2045五年持有Y的年内亏损达10.11%,是目前唯一一只亏损幅度超过一成的产品。此外,中欧预见养老2050五年Y、华夏养老2050五年Y紧随其后,年初至今分别下跌9.55%、8.4%。

  即使拉长时间线来看,业绩表现也并未改善。数据显示,自成立以来回报为正的产品仅有21只,占比不足14%。即使是业绩最好的产品,自成立以来的业绩也不足3%,如中欧预见养老2025一年持有(FOF)Y的累计涨幅为2.94%;而表现最差的华夏养老2050五年Y的累计亏损达10.81%。简单计算可得,这类产品的业绩首尾相差已接近14%。

  

 

  图片来源:见图

  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20日,全市场171只个人养老金产品,只有31只取得了正收益,超八成以上亏损,平均收益率仅为-2.73%,有5只产品亏损10%以上。

  原本对晚年生活还带着丝丝期待的年轻人,没想到持有的第一年,养老金账户就无情地打了九折。

  部分产品诡异的波动,不比市面上的主观权益产品逊色多少。

  

 

  图片来源:见图

  到了12月份一看,首批成立的40只个人养老基金,仅4只实现正收益,占比才10%。

  结论并不复杂:如果是2022年开户,并且用个人养老金账户中的钱购买了对应养老主题基金的人,超过9成,到2023年的当下,都是亏损状态。

  无非就是亏损多少的问题,而不是有赚有亏的分化,在最差还能吃个银行活期利息,或者选择货币基金(余额宝类型)的经济背景下,个人养老金对应主题基金,显然,技不如人,遭遇冷落,也就合理了。

  更重要的是,个人养老账户因为其特殊属性的存在,面对如此糟糕的基金表现,负责开户和推广的银行,显然也承受着收益不成正本的压力和客户诘问风险,自然,就没有什么热度了。

  为人生兜底的投资,一上来就亏损,确实有点打击士气。

  关键是去年各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大力倡导客户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的时候,主要宣传点都是“节税”,很少提及投资风险,造成相当多投资者是一心奔着一年少交多少税去的,结果税确实少交了,可少交的远远抵不上投资亏损,就不由得产生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事情,就是这么一个事情,有依有据,数据说话,一目了然。

  

 

  2

  三个现实维度的理性考量:有了社保养老金,还要参加个人养老金吗?

  中国的个人养老金制度,不能说不好,只能说“生不逢时”。

  但是也要理性看待:

  在个人养老账户的四大投资方向里,“个人养老金储蓄”和“个人养老金保险”是不会亏钱的,“个人养老金理财”投资风格保守,债券持仓占比高,恰逢过去一年是债券牛市,所以基本都能录得3%左右的回报。

  储蓄产品方面,目前共有465只储蓄产品。特定养老储蓄产品于2022年11月启动,由工、农、中、建4家大型银行在合肥、广州、成都、西安和青岛5个城市开展试点。特定养老储蓄产品包括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和整存零取3种类型,产品期限分为5年、10年、15年和20年四档,产品利率略高于大型银行5年期定期存款的挂牌利率。特定养老储蓄产品在不同试点城市的利率不同,整存整取最高年利率约为3.5%~4%。

  保险产品方面,目前,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共有95款产品,大致可以分为两全保险、年金险、专属养老保险三大类,两全保险和年金保险又有分红型和万能型产品的区分。税延养老保险也在今年正式与个人养老金制度衔接,相关产品被纳入个人养老金保险行列。

  剩下能亏的只有“个人养老基金”,但截至2023年9月30日,个人养老基金规模只有51.87亿元,在个人养老金的大盘子中占比极低。

  个人养老金卖基金亏的人不多,但影响可不小。

  但是对于个人养老金这个东西,有三个维度的现实,需要重视:

  1,个人养老金,不是什么锦上添花的投资新品种,而是为应对我国未富先老的紧迫情况,而不得不大力推进的“十万火急自救对策”!

  我国目前实行三支柱养老体系:

  第一支柱简称“靠国家”,主要依仗“现收现付制”的“基本养老保险”,2022年底累计结余69851亿元。瞧着将近7万亿,挺多钱吧?这么多钱够中国退休老人花多久呢?答案是1年!也就是说我们目前第一支柱的运行情况,就是交多少,花多少,略有盈余,几十年积累下的盈余就够裸撑一年的……

  第二支柱简称“靠企业”,主要依仗企业自行建立的“企业年金”,2022年底参加企业年金的职工有3010万人,占我国人口的2%,这覆盖率相当于是创可贴当被盖了,勉强能捂住个肚脐眼儿……

  第三支柱就是2022年11月25日才正式实施的“个人养老金”了,简称“靠自己”。目前的运作模式是每年存最多12000元,存入后除特殊原因外,直至法定退休年龄方可支取。存入当年即可享受“纳税递延优惠”政策,账户内资金可投资于“个人养老金基金、个人养老金理财、个人养老金保险、个人养老金储蓄”四类产品,但具体怎么投资的决策需要自己做出。

  2,面对低迷的资本市场,以稳健著称的养老目标基金整体收益水平并不理想。

  这是整体环境的现实情况,不能直接说养老主题的基金不靠谱,事实上,2023年中国国内经济环境中赚钱效应在各个行业和领域都明显不太理想。

  没有赚钱效应,不是原罪,反而是真实随行就市的合理表现,毕竟基金,是投资,既然是投资,就一定会有波动和风险。

  3,有了社保养老,还要参与个人养老吗?

  两个理由说清楚,是需要的。

  第一个,社保养老金分两种: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为了阅读体验,这里用社保养老金代指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两者除了领取条件“达到法定退休年龄”这点相同,其他基本都不一样。

  个人养老金的缴费是完全靠自己,社保养老金是公司帮你缴一部分(比例按城市、公司各不相同)。

  加上账户数量也不一样,个人养老金只对应一个个人账户,而社保养老金既有个人账户,还有统筹账户。

  因此,个人养老金里的钱100%属于个人。

  但社保养老金就不一定了,因为它是根据「现收现付制」来管理的。

  现收现付制,其实就是用当代工作的一代人交上来的保费,来立即支付当今退休一代人的养老金。

  也就是说50、60后现在领的养老金,是80、90后每个月交的社保养老费。

  过30年之后,当80、90这代人退休,他们的养老金就由那代的年轻人支付。

  国内人口老龄化在加速,平均每年两千万人退休,加上出生人口数减少,给社保养老金带来的压力很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公布数据,2021年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当期收支缺口高达1.1万亿元。

  《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更是预测,基本养老金累计结余或在2035年用尽。

  第二个,从个人角度看,个人养老金是社保养老金的补充,目前社保养老金的养老替代率是40%左右。

  

 

  图片来源:网络

  「养老替代率」是退休收入和工作时收入的比率,用来衡量退休生活质量。比率越高,财务生活越好。

  根据联合国给出的建议标准,养老替代率要达到70%才能维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

  假设你退休前工资一万元,那么退休后领到的养老金要达到7000元,才能保住生活水平不下降。

  结论是如果你想拥有较好质量的退休生活,那么就需要提升养老替代率,把它从40%提升至70%,甚至更高。

  个人养老金是个很好的新工具,人人都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它。

  第一年在基金产品上表现不好,不能一竿子打死,更不能直接就盖棺定论,建立固定的观念,有些东西,是要说清楚的。

  3

  趋势研判:中国的个人养老金这个养老第三支柱的建设将注定成为一场“持久战”?

  事实上,自去年11月个人养老金制度在36个先行城市(地区)正式实施运作以来,个人养老金参加人数不断增加。据人社部数据,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36个先行城市(地区)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人数达4030万人,较2022年底个人养老金参加人数(1954万人)数量翻倍。但截至2023年3月底,仅有900万名开户者完成了资金缴存,约占同期开户人数的30%。

  也就是说,个人养老金账户虽然实现增长,但亦存在大量已开未缴的用户,可见,居民对于个人养老金的参与还有待提高。

  当前社会对养老问题的关注度逐渐提升,但在投资理念上,仍然有很大一部分投资者更偏向于短期收益和高风险的投资品种,而不是长期稳健的养老目标基金。

  这也导致了投资者对养老目标基金的需求相对较低。

  此外,个人养老金账户目前每年缴纳上限为1.2万元,且提取时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税收优惠的吸引力不足。

  毫无疑问,个人养老金的制度,还有很多需要完善,以及在市场博弈过程中需要进行调整的东西。

  可以说,个人养老金业务并没有开了个好头,但是作为一项新事物,试行阶段存在不少难点,也是正常合理的。

  当下个人养老金账户和制度,实际上是存在设计缺陷的。

  一个,是吸引力不够普及,按照当下的设计,受众群体,大概率是有钱有闲的精致中产,想存钱又存不下来。

  一个,是个税减免机制,也很难说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对于每个月工资不到5000元的群体,因为没有达到个税起征点,领取时还要额外付出3%的税费,并不划算。

  同样依据应纳税所得额与适用税档不同,最高每年可减少当期税费5400元。

  要触达这个门槛,必须是月收入85000以上,年收入近百万的金领阶层。

  这个群体本身凤毛麟角,而这个退税力度对他们来说又不过是九牛一毛。

  最重要的一点,是没有赚钱效应,最为致命。2023年现金投资市场是个什么情况?

  银行理财产品:不仅不保收益,还不保本,这几年银行理财亏钱的新闻到处都是,你哪里来的勇气敢下手?

  定期存款:保本,但随着国家银行利率的不断下调,利息大概率会继续下降。

  保险类产品:大家看到的产品披露信息少,一般人搞不清收益到底怎么样。

  买房投资:啊~别开玩笑。

  炒股和主动基金:年内已经出现了两次3000点保卫战,谢谢。

  人比人气死人,货比货得扔。

  如果券商和银行无法通过靠谱稳定的赚钱效应来塑造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吸引力,那么显然这个业务是没有什么未来想象力的吧?

  个人养老金制度有没有吸引力,最终能否获得老百姓的认可,很大程度上考验的是金融机构的产品研发能力和投资管理能力,这二者缺一不可。

  现在的老百姓,没那么好忽悠了。

  但是,也要看到,个人养老金制度是国家强推的重要政策,本质上这也是一个好东西,只是生不逢时,环境不好,而且还存在一些设计缺陷,瑕不掩瑜,这样的东西必将持续存在,持续完善和改良,直至发展成为和西方发达国家一样的成熟产品。

  当然,从当下表现来看,老百姓用脚投票,对个人养老金这个东西,并不是太感兴趣。

  信任的建立需要时间,让子弹再飞一会。

  写在最后:

  从几个不同的维度,深入讨论应该如何理性认知个人养老金

  文章最后,分享几个个人观点,不一定对,权当抛砖引玉,供大家进行一个讨论和参考:

  1,个人养老金这个词语组合的重点是在前面部分的“个人”,而不是后面的“养老金”。

  自己是自己养老生活的第一负责人,这道题只能自己来解决。

  大家看张图:

  

 

  图片来源:网络

  横轴是年龄,纵轴是资产,蓝色部分是人力资本,红色部分是金融资产。

  从图表中可以看到,人力资本是一路走低的,而金融资产则稳步上升。

  上面其实是理想的情况,现实过程中,大部分人都无法顺利将人力资本转化成金融资产的,有的是买买买过度消费、有的是不谨慎投资p2p爆雷掉、有的压根就不想这回事。

  个人养老金制度,是有国家信用背书和监管等级保障的,大家大可以说这个制度当下表现不尽如意,但是安全性,碾压市面上所有理财,保险,还有金融投资渠道。

  这没有争议,有争议的都是骗子。

  2,需要给“个人养老金”这笔特殊的钱一个清晰的定位:

  如果你定义它是无风险账户,我不在乎赚多赚少,只求不断积累,那么最安全的投向是储蓄,虽然现在利率只有2.6%左右了,但算上税收优惠,还是值得的;

  如果想要一份生活保障,一笔可以让我们晚年吃得更好,住得更舒服的补助,那就去研究一下年金保险;

  如果以增值为目的,希望通过长期投资,获得更高、更稳定的收益,那么就要接受账户在某些年份的亏损,且越亏越买,可以将银行理财视作防守型资产,将养老基金视作进攻型资产,进行大类资产配置。

  但无论如何,坚持每年往“个人养老金”里缴存一笔钱吧!让未来的自己,感激今天的自己。

  3,经济下行,必然会有现金为王的现实逻辑,但是投资这个东西,反人性就在这里。

  越是市场悲观的谷底,才越是逆向投资群体的高光时刻。

  这个关键,其实不是未来收益的想象力,而是对手盘的确定性。

  买股票,上市公司猫腻和制度缺陷,血本无归的不确定性,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

  买房子,房价下跌和失去流动性的不确定性,已经套牢了多少人?

  固定存款,利率持续下行,安全没问题,但是没有什么未来想象力。

  个人养老金,其实要看到的,不是这个东西能带来多少的增长想象力,而是国家需要它的确定性。

  从现实,理性的角度做个总结:中国的个人养老金和制度,出发点,本意,还有本质,都是好的,只不过这是一个长期政策设计,想要成熟,稳健,稳定,需要给予必然的时间和过程,这样的成本,省不了。

  持币观望,静候花开,一年12000的额度,没必要着急。

  以上,就是在个人养老金制度推行实施一周年之际,对关联基金表现进行的一次梳理,以及对于个人养老金这个制度进行的一次详细分析和深入讨论内容,和各位头条的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交流和分享。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网络,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