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泛滥成灾,每年花上亿欧元难消灭,中国为何要大量种植?

  这种植物在国外泛滥成灾,每年要花上亿欧元清除,在我国却被大量种植,是做泡菜的上等原料。

  占领农场、堵塞河道,仅德国每年就要遭受5亿欧元的损失,这种植物在欧洲泛滥成灾,在我国却是很多人的心头好,它就是洋姜。

  在我国凡是名称里带“洋”的,都是舶来品,比如说很多地方还把火柴称作“洋火”。洋姜到中国的历史比较早,在明朝永乐年间这种植物就被郑和带到了我国,至今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起初在我国的福建沿海种植,然后慢慢的向北方推广。

  大约在同一时期,洋姜被传到了欧洲,这种原产自南美的植物在中国和欧洲的境况大不一样。

  在中国,洋姜需要人工种植,光靠野外长的完全不够吃。在农村洋姜通常被种在山地或者一些难以利用的小块土地上,这种植物还有一个小名叫“懒菜”。所谓懒菜就是适合懒人种的菜,洋姜太好打理了,埋下根茎后不用浇水施肥打农药,它自己长的会非常好。要有一两颗洋姜,来年就会长出一大片,想吃去挖就可以了,非常适合懒人操作。

  起初洋姜和辣椒一样,是被当做观赏性植物带到我国的,洋姜正式的学名应该叫菊芋,它的花是黄色的,形状和野菊花很像。后来中国人找到了它最好的吃法,做泡菜。洋姜没有生姜的那股辛辣味,泡完后酸甜鲜,吃起来非常脆,很适合搭配着稀饭食用。

  在吃这一方面欧美人实在太弱了,洋姜在欧美的野外无人问津,每年以20倍的速度扩张,河道、废墟、农田甚至是垃圾堆里都能发现这种植物。到了8、9月份,在欧洲会看到一片片黄色的花海,这些就是洋姜的花。

  英国农场主们非常痛恨这种植物,洋姜的植株比较高大,泛滥后会阻碍其它作物的生长,遮挡阳光后,其它农作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最后都会枯萎。一位农场主在网上抱怨,他每年要花费数万英镑清理洋姜,如果哪一年不清理,那么他本来种植小麦的农田会变成洋姜的海洋。

  为了遏制洋姜的泛滥,欧洲人想了很多方法。

  在专家们看来,引入原产地的天敌是一件非常有效的方式。洋姜在南美的天敌有很多,能够在欧洲气候下生存的只有两种南美甲虫。这些甲虫被引入英国后,洋姜的泛滥并没有受到限制,这些甲虫好不容易出一趟国,谁还去吃家乡的食物啊?来点新鲜的不好吗?于是英国的本土植物受到了甲虫的侵害,又多了两个入侵物种,看来生物防治也没有专家们吹得那么可靠。

  近些年外国专家们又在作妖,想从南美洲引入一种“洋姜粉蝶”,它的幼虫可以吃洋姜的茎叶。这次欧洲各国政府没有急着引进,还在论证阶段,为了避免和上次一样,偷鸡不成,蚀把米。

  洋姜的根茎里有淀粉成分,可以用来制造酒精 ,这些淀粉也可以当做粮食来吃,联合国粮农组织就把洋姜称为“21世纪人畜共用粮食”。这听起来够奇怪的,好像欧美人刚发现洋姜可以吃似的。

  我国的专家发现了洋姜的另一个用处——治沙。

  洋姜的块茎非常耐寒,可以忍受零下40度的低温,能够在沙漠环境中生存。当在沙漠中生存时它的根茎会变小,茎须会变很长,最长能扎根到地下3米。给点阳光它就灿烂,再来一点水就会泛滥。一亩沙地埋一颗洋姜,只要两年就能全部长满。

  我国内蒙科尔沁草原也种植了大量的洋姜,这些洋姜是用来防风固沙的。洋姜的顽强生命力让研究人员惊叹不已,这要是稍加培育那还得了?

  实际上,洋姜传入中国五百多年,我国压根没对它进行过选育,依旧保持着原来的状态,和它差不多同时传入中国的辣椒已经被中国人培育出了上百个品种。

  洋姜自身就很完美,能根据不同的环境调节自己的性状,水少根就小一些,水多根就大一些;风小个头长的高,最高能到3米,风大个子就长矮一些,不到1米高。

  洋姜最惹人爱的地方是它不用重复播种 ,一劳永逸,种下几颗洋姜,可以一直吃到老。

  洋姜中含有一种菊淀粉,热量低,具有可溶性、非胰岛素依赖、非龋齿等多种特性,被视为是未来膳食纤维和脂肪的主要替代品,具有极高的饮食保健功能,经常食用可以促进身体健康。

  《本草纲目》中特别注明,菊芋治消渴。什么是消渴呢?多食、多饮、多尿、消瘦,这是典型的糖尿病症状。现代医学发现,洋姜里的洋姜提取菊糖,可治疗糖尿病,其对血糖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即一方面可使糖尿病患者血糖降低,另一方面又能使低血糖病人血糖升高。家里有糖尿病患者,可以多吃一些洋姜。

  作者:科学探索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网络,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