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中γ-PGA的应用与微生物效应:对土壤性质和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农业中γ-PGA的应用与微生物效应:对土壤性质和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作者:千浅挽星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 阿基米德
编辑 | 千浅挽星
前言
聚-γ-谷氨酸γ-PGA是一种多肽聚合物,
在日本传统食品纳豆中发现。它与α-氨基和γ-羧基形成的蛋白质不同,它是由D-谷氨酸和L-谷氨酸单体组成
的。γ-PGA是许多微生物胶囊的主要成分之一,这使其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
和环境微生物降解性。
γ-PGA主链含有大量酰胺键,因此可以被微生物和酶
降解
为短肽γ-PGA和谷氨酸单体,对环境无害。
由于其在生物医学、环境保护、食品、化妆品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全世界科学家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它的合成
和应用
上,γ-PGA可以通过微生物发酵进行大规模生产。
γ-PGA在农业中的应用
γ-PGA在农业中有
两个主要应用。
一方面,经一定粗提或微生物产生的γ-PGA原液后,可作为农业上的肥料增效剂。
在土壤中添加γ-PGA可以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改善土壤微环境。将两种枯草芽孢杆菌分泌的γ-PGA应用于干旱地区盆栽玉米,发现γ-PGA能提高干旱条件下玉米的出苗率,
提高玉米幼苗成活率,增加玉米产量。
生物量,促进植物根叶生长。将农用γ-PGA应用于新疆干旱地区膜滴灌棉花种植,可促进棉花生长,提高棉花产量,改善棉花品质,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
施用量为80千克/公顷时可获得最佳效益。
土壤中施用γ-PGA可显著促进菠菜生长,提高菠菜鲜重和干物质产量,提高氮肥利用率。
当γ-PGA用量为0.10%时经济效益最佳。γ-PGA与氮肥配施可提高油菜可溶性糖含量、游离氨基酸和蛋白质含量。γ-PGA生物水剂在土壤中施用,可以在减少化肥用量的同时提高作物产量,对土壤微生物的增加效果显著。
另一方面,γ-PGA与交联剂反应合成的高吸水性聚合物SAP或其本身可作为
土壤保水剂应用于农业节水灌溉。
高吸水性聚合物SAP是一种能吸收数百甚至数千倍水的高分子材料。
结果表明,γ-PGASAP可以继承γ-PGA的生物降解性。γ-PGASAP最终完成保水后可被环境中的微生物降解。由于γ-PGASAP的单体是谷氨酸,它最终可以
分解为土壤氮肥
或可以作为肥料增效剂。通过一系列的肥料转化,可以转化为农作物可以利用的肥料。基于聚谷氨酸的
高吸水性
聚合物的降解性优于常用的CO键交联聚合
的聚丙烯酸酯高吸水性聚合物。然而,目前市场上基于聚丙烯酸酯合成的高吸水性聚合物
在自然环境中不可降解或仅部分降解,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
由于近年来在农业领域的发展,
γ-PGA
是一种新型的微生物材料。
然而,基于γ-PGA合成的SAP的农业应用研究还很少。另一方面,聚丙烯酸酯SAP
在农业应用中得到了更广泛的研究。SAP拌种可以提高种子出苗率,
最终将作物产量提高至田间持水量的50%至80%。当田间施用60kg/hm2SAPs时,小麦产量比对照组增加14.7%。
SAP在土壤中的施用可以
促进玉米根系的发育,
增加玉米根系的根数,并显着影响玉米的产量构成,提高玉米的总体产量。
SAP用量为30~45kg/hm2时,棉铃数、棉铃重和单位面积皮棉产量增加10%以上,但纤维质量不受SAP影响,结果表明,施用15kg/hm2SAP可使马铃薯增产16%,磷、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27.06%和18.72%。γ-PGA和SAP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
提高作物产量。
需要说明的是,γ-PGA的分子结构是单链、水溶性高分子材料,
而γ-PGASAP的分子结构是三维网状、非水溶性高分子材料。因此,虽然γ-PGA和γ-PGASAP都是γ-PGA的衍生物,但γ-PGA和γ-PGASAP对作物的作用可能并不一致。
比较了不同水平的γ-PGA和γ-PGASAP对
土壤根区微环境土壤含水量、
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土壤微生物丰度和土壤酶活性、产量构成粒数的影响。
冬小麦的粒重和产量和籽粒品质蛋白质、淀粉和还原糖比较了不同水平的γ-PGA和γ-PGASAP应用于土壤时的情况。γ-PGA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实验面积为2m×3m。播种前无需灌溉,土壤含水量适合小麦生长。只需要翻土、施基肥即可。试验期间的
灌溉施肥量
根据当地灌溉施肥制度进行。小麦于10月15日采用行播沟播方式播种,
行距0.2m,每行3m。播种深度3厘米,播种量225公斤/hm2。小麦品种为晋麦1001。小麦试验设置9个处理1个对照组、4个γ-PGA水平和4个γ-PGASAP水平,每个处理重复3次。本实验使用的γ-PGA类型为粉末。所用SAP类型为本实验室制备的γ-PGASAP,SAP的制备方法。农用γ-PGA和γ-PGASAP都是
农业领域
使用的γ-PGA的衍生物,
由于农用γ-PGA和γ-PGASAP的性能不同,因此采用适当的使用方法将其应用于农业领域。分别为土壤。农用γ-PGA采用旋耕充分混合,γ-PGASAP与种子和细沙混合1:3γ-PGASAP:细沙条播。试验的灌溉施肥量按照当地常规管理制度确定。灌溉量为270mm。灌水时间为4月5日、4月25日和5月15日,每次灌水量90毫米。试验中直接施入750kg/hm2复合肥N、P、K≥15%作为底肥,施入225kg/hm2拔节期施2尿素,相当于当地田间推荐用量。
当50%以上的小麦达到苗期、更新期、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标准时,即为小麦标准生育期。本试验在11月10日、2月20日、4月1日、4月30日、5月20日和6月25日小麦关键生育期采集土壤样品,将
土壤样品
分为两部分,测量土壤含水量和土壤速效度。
土壤样品采集自不同层:0~10cm、10~20cm、20~30cm、30~40cm、40~60cm、60~80cm、80~100cm。收集各层
平均土壤含水量
和平均养分值
作为该生育期的处理数据。对于小麦的土壤根部样品,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土壤酶的活性是从3-8厘米层测定的。土壤样品保存于4℃冰箱中并及时测定。土壤含水量采用干燥法测定。将土壤样品在105℃的烘箱中干燥8小时,并在铝盒上测量样品的质量。
土壤硝态氮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在220nm和275nm双波长下测定,土壤铵态氮采用靛酚蓝比色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在625nm波长下测定。采用稀释平板计数法测定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细菌采用
牛肉膏蛋白胨
培养基培养,放线菌采用改良高氏1号培养基培养,真菌采用马丁培养基培养。
每个土壤样品重复三次。土壤酶活性测定如下:土壤脲酶活性采用靛酚蓝比色法测定,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采用二苯磷酸比色法测定,
土壤蔗糖酶活性
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小麦产量和
籽粒品质
的测定,收获时计算生产性麦穗的数量。每个处理均选取20穗小麦,统计每穗的粒数。收获后脱粒测定各处理的产量,并测定各处理的千粒重。考马斯亮蓝法测定小麦粉中蛋白质含量,
蒽酮比色法测定小麦粉淀粉含量,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小麦粉还原糖含量。γ-PGA和γ-PGASAP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土壤中添加不同含量的γ-PGA和γ-PGASAP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土壤含水量的响应。
随着冬小麦生育期的提前,拔节前土壤含水量下降。
拔节期至抽穗期土壤含水量增加,抽穗期后土壤含水量下降,主要是由于灌溉期的影响。随着γ-PGA添加量的增加,0~30cm土层土壤
平均含水量
较CK分别降低了-2.98%、-3.47%、-3.04%和-4.57%。随着γ-PGASAP含量的增加,
土壤平均含水量较CK分别增加0.80%、1.75%、2.76%和3.87%。随着0~100cm土壤
深度施用
γ-PGA的增加,与CK相比,土壤平均含水量分别降低了-0.22%、-1.27%、-1.88%和-2.59%。土壤平均含水量增加-1.91%、-1.75%、-0。随着γ-PGASAP含量的增加,与CK相比分别增加了88%和-0.45%。从0-30cm和0-100cm层
土壤含水量的变化
可以看出,表层土壤含水量与全层土壤含水量相比变化较大。这是因为表层土壤含水量容易受到土层和大气环境中添加剂的影响。本试验中,与CK相比,γ-PGASAP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增加量低于γ-PGASAP处理土壤的田间持水量与土壤田间持水量的比较。表层土壤含水量与全层土壤含水量相比变化较大。这是因为
表层土壤含水量容易受到土层和大气环境中添加剂的影响。
本试验中,与CK相比,γ-PGASAP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增加量低于γ-PGASAP处理土壤的田间持水量与土壤田间持水量的比较。可以看出,表层土壤含水量与全层土壤含水量相比变化较大。这是因为表层土壤含水量容易受到土层和大气环境中添加剂的影响。
与CK相比,γ-PGASAP处理的
土壤含水量
增加量低于γ-PGASAP处理土壤的田间持水量与土壤田间持水量的比较。这是因为γ-PGASAP的田间持水量受小麦根系吸水
的影响,埋藏在3~8cm土层中,施入土壤中的肥料也会对小麦根系的吸水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γ-PGASAP的吸水率。土壤施入γ-PGA后,生长期平均含水量略有下降。而
生育期土壤
平均含水量则随着γ-PGASAP含量的增加而增加。γ-PGA和γ-PGASAP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显示了不同用量的γ-PGA和γ-PGASAP对冬小麦
不同生育期土壤硝态氮的响应。
不同处理土壤硝态氮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这主要与施肥周期随生育期的变化有关。
随着生育期的推进,
不同处理间土壤硝态氮含量差异逐渐缩小。
这是由于小麦生长中后期停止施肥后,土壤中的硝态氮被小麦根系吸收所致。随着γ-PGA含量的增加,各处理生育期土壤硝态氮平均含量较CK分别增加11.26%、13.83%、21.33%和26.25%,而随着γ-PGASAP含量的增加,
土壤硝态氮含量
较CK分别增加-0.19%、0.71%、0.39%和-0.04%。随着土壤中γ-PGA含量的增加,土壤硝酸盐含量
也显着增加,但土壤硝酸盐含量与对照组没有显着差异。
γ-PGA和γ-PGASAP对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影响,
不同用量的γ-PGA和γ-PGASAP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土壤铵态氮的响应。整个生育期土壤铵态氮含量变化
与土壤硝态氮变化相似。但土壤铵态氮含量低于土壤硝态氮。各处理土壤铵态氮含量均先升高后降低。这一趋势与施肥周期和施肥量相关,并且与土壤硝态氮的变化一致。
随着小麦生育期的进展,处理间土壤铵态氮含量差异逐渐减小。这一减少是由于小麦生长中后期停止施肥后,
小麦根系对土壤铵态氮的吸收以及土壤铵态氮的挥发造成的。
随着γ-PGA含量的增加,各处理土壤铵态氮含量较CK分别增加8.67%、21.02%、31.23%和38.20%。同样,随着γ-PGASAP含量的增加,各处理土壤铵态氮含量较CK分别增加8.80%、15.47%、22.89%和29.40%。
与CK相比,随着γ-PGA含量的增加,土壤细菌数量分别增加了151.11%P40、313.33%P80、504.44%P120和697.78%P160。与CK相比,
随着γ-PGASAP含量的增加,土壤细菌数量分别增加了48.89%PS40、
102.22%PS80、195.56%PS120和304.44%PS160。成熟期土壤中施用等量γ-PGA的细菌数分别为1.69倍40kg/hm2、2.04倍80kg/hm2、2.08倍120kg/hm2和1.97倍160kg/hm2比土壤中施用相同量的γ-PGASAP的细菌数量要多。
在土壤中施用等量的γ-PGA比在土壤中施用等量的γ-PGASAP更能增加土壤细菌的数量。
与CK相比,随着γ-PGA含量的增加,土壤放线菌数量分别增加
了564.29%P40、1014.29%P80、1407.14%P120和3271.43%P160。与CK相比,随着γ-PGASAP含量的增加,土壤放线菌数量分别增加121.43%PS40、428.57%PS80、650.03%PS120和950.24%PS160。成熟期土壤中施用等量γ-PGA的放线菌数量分别为3.00倍40kg/hm2、2.11倍80kg/hm2、2.01倍120kg/hm2和3.21倍160kg/hm2土壤中施用相同量的γ-PGASAP时
放线菌的数量。
在土壤中施用等量的γ-PGA比施用等量的γ-PGASAP更能增加土壤放线菌的数量。
与CK相比,随着γ-PGA含量的增加,土壤真菌数量分别增加131.71%P40、446.34%P80、773.17%P120和985.93%P160。与CK相比,随着γ-PGASAP含量的增加,土壤真菌数量分别增加248.78%PS40、1000.00%PS80、1295.12%PS120和1570.73%PS160。
成熟时土壤中施用等量γ-PGA的真菌数分别为0.66倍40kg/hm2、
0.50倍80kg/hm2、0.63倍120kg/hm2和0.66倍。次160kg/hm2土壤中施用相同量γ-PGASAP的真菌数量。因在土壤中施用等量的γ-PGA所增加的土壤真菌数量少于施用等量的γ-PGASAP。
不同处理下冬小麦成熟期土壤根区微生物数量及群落指数。
生物多样性指数通过香农指数和辛普森指数来表示。
测量的微生物种类为细菌、放线菌和真菌。香农指数和辛普森指数表明群落的均匀性。
香农和辛普森指数值越高,微生物种类分布越均匀。可以看出,γ-PGA和γ-PGASAP处理后的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与未添加γ-PGA或γ-PGASAP的对照组相比有所增加。
随着γ-PGA或γ-PGASAP施用量的增加,
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逐渐增加,表明γ-PGA或γ-PGASAP施用量的增加可以促进微生物群落的均匀性。
结论
施用γ-PGA和γ-PGASAP可以
改善土壤微环境,提高冬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
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农业生产途径。土壤含水量随着施加到土壤中的γ-PGASAP量的增加而增加。此外,随着土壤中施用γ-PGA量的增加,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含量也增加。随着
土壤中γ-PGASAP含量的增加,铵态氮含量显着增加,
而土壤中γ-PGASAP含量对土壤硝态氮影响不显著。
随着γ-PGA和γ-PGASAP在土壤中的施用,
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和土壤酶活性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也增加,
其中γ-PGA表现出更高的丰度在相同用量的情况下,两者与γ-PGASAP相比。土壤中施用γ-PGA和γ-PGASAP后,冬小麦产量增加,但当γ-PGA或γ-PGASAP施用量超过80kg/hm2时,冬小麦增产率下降,
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增加了5.95%和6.77%。
有趣的是,土壤中添加γ-PGA导致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显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