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那点事(73):“五大危机”形成与县联社对直属公司的管理
供销社在改革开放后,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五大危机”,即:供销渠道危机,资金信用危机,经营阵地危机,经营过剩危机,资本下乡危机。而所有这些危机的形成,皆与改革开放以后,现行的供销社体制有关,是它引来并恶化了危机,反过来又影响着其自身的生存。今天我们谈一下,县联社对直属公司管理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县联社对直属公司的改革,经历过几个阶段,但大致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企分开”,直属企业在县联社的指挥棒下,一路走来,早已风光不再了。
第一个阶段,为蓬勃发展期。大致是改革开放以后到1998年社员股金清理整顿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国家对集体经济、乡镇企业政策宽松,拿到土地、银行贷款等市场资源比较容易,甚至还可能自己发展社员股金,刺激直属企业发展。供销社内部,紧跟政策步伐,加速了直属企业的发展,主要表现有:1)、设立或分设不少新的实体公司;2)、发展社办工业;3)、鼓励直属企业发展社员股金;4)、发展与供销社系统之外的工商业合作;5)、对部分直属公司进行改制或者设立有限责任公司;6)、鼓励直属企业开发自有土地,或新批土地进行建设。这一阶段,县联社从总体上,还是为直属企业提供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的。
第二个阶段,纷纷倒闭期。时间大致在1998年之后,十年左右的时间。主要原因有:国家对金融市场的整顿,供销社直属企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同时,自己发展的社员股金也出现了严重的挤兑现象,需要企业回流大量现金,用以解决社员股金问题。而这个时候,也是乡镇企业走下坡路的时间,国家政策的调整,也就是当时所谓的“抓大放小”,“放(开、弃)”的一批,使得类似的企业丧失了大量的市场资源,纷纷倒闭。供销社直属企业,在这几年之中,倒闭了一大批,尤其是新兴的实体企业、社办工业等。这一阶段,县联社对直属公司的管理,便是直接插手其资产、经营等等,卖掉房产、卖掉土地,搞垮企业用以还账。
第三个阶段,等待完全死亡期。也就是通过第二阶段之后,顽强保留下来的一些县级供销社直属企业,多数是传统经营类企业。因为他们还有一些历史上留下的资产或业务,所以,在紧缩战线之后,还有幸生存下来一部分,但大多数早已是元气大伤,甚至没有实际的经营业务了,同基层社一样,成了名副其实的“包租婆”,等待着真正的、彻底的死亡。这个阶段,县联社对直属公司的管理,基本上是把其当作一个内设机构进行管理的。
历经这样三个阶段,直属公司基本上没有了生存的能力,想重新崛起,恐怕是一句笑话吧。
作者:一哥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