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那点事(71):五大危机形成之基层社主任怎么了

  供销社在改革开放后,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五大危机”,即:供销渠道危机,资金信用危机,经营阵地危机,经营过剩危机,资本下乡危机。而所有这些危机的形成,皆与改革开放以后,现行的供销社体制有关,是它引来并恶化了危机,反过来又影响着其自身的生存。今天,我们谈一下,基层社主任的有关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在基层社领导班子的设置、任命等问题上,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主要有:1)、由原来的支部书记负责制变成了理事会主任负责制;2)、基层社班子设置,模仿县联社班子或科室设置,形成对应关系,有呼有应;3)、由原来的县联社提名、乡镇政府备案,社员代表大会选举逐步过渡为县联社直接任命制;4)、监事会形同虚设,或者被取消了;5)、整个班子管理人员增多,生产经营服务人员减少。基层社完全变成了一个小小的管理机构,生产经营功能弱化,甚至完全退出实际经营。

  形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供销社生产经营服务的弱化,此前我们探讨过基层社的生产经营服务问题,先是阵地逐步退缩了,再是基层社统一进货经营停业了,经营门店全部实行承包经营了,后又是“掏空”门店投资,将其成为空壳了。这种现实,使得基层供销社没有必要再选拔优秀的经营者来当主任,只需要不是“败家子”的守成者即可。

  其次,社员代表大会制度的破坏殆尽,使得基层供销社不得不采取上级任命制,看似历史的无奈,实哉是令县联社主任和基层社主任都“心情愉悦”的大好事。没有监督的权力或者是少一环监督的权力,永远是受当政者最欢迎的事。更何况,基层供销社社员代表大会,是不可能恢复的了。连上级的文件,都写成了“代表大会”而非“社员代表大会”了,因为,基层供销社已经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社员”了。

  再次,基层供销社党支部及党员归基层社所在地乡、镇、办事处党(工)委管理,是无疑的。而多数地方,支部书记的任命也由县联社一家代办了,根本不和当地乡、镇、办事处党(工)委打招呼,事前不商量,事后不备案,造成工作脱节,管理紊乱。而另一方面,乡、镇、办事处也懒得管基层供销社的事,恐怕不仅仅是遗留问题多,情况复杂的原因,县联社的“不按套路出牌”也脱不了干系吧。

  在历经改革开放数十年之后的基层供销社,不仅经营、服务、社会形象上,已经风光不再,就是基层社主任,亦变成了另外一副面孔,成了名副其实的“包租婆”,靠收房租过日子。这种存在方式,又形成了基层社主任使用中的一些“怪事”。比如:

  1)、因基层社房租收入多少的不同,而使得县联社手中的“官帽”含金量也不同,在“零售”发放时的价格自然也就不同了,有的需要好几万,有的则需要好言安抚,才有人肯干的。基层供销社收入的差距,使得基层社主任之间,难以交流使用。

  2)、县联社选拔任命基层供销社主任的标准与原来有着很大的不同,不再说经营发展的事,而是看谁听话,谁能守好摊子,谁能维持着安全稳定等等。

  3)、外部进人的可能性不大,基层供销社“自我封闭”,从主任到班子再到门店负责人,渐渐形成“家天下”、“祖传制”,“供二代”、“供三代”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近亲繁殖”早已是常态了。密县县联社有一个直属企业,经理已经干到孙子辈了,不是别人不会干,而是别人干不成。

  4)、县联社强势“入主”基层供销社各项事务,使得基层社主任渐渐成为县联社的一个办事机构的小头目,早已失去了其市场主体的意义,基层供销社理事会主任,也失去了“理事”意义,应该叫“某某乡供销社资产管理办公室主任”。

  基层供销社是供销社体系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此疲软的基层社,如此不堪的基层社主任,如何能应对供销社的一次又一次危机啊。

  作者:一哥于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网络,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