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的分布特征,以及仿生态溪流下大鲵养殖技术要点

  文 | 仄言纪实

  编辑 | 仄言纪实

  前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养殖业主开始关注并尝试仿生态溪流下大鲵养殖技术,仿生态溪流养殖技术是一种模拟自然溪流环境,为大鲵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的养殖方式,与传统的养殖模式相比,这种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大鲵的生长质量和养殖效益,并且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大鲵

  大鲵,又称华中大鲵,是一种生活在中国华中地区的两栖动物,属于大鳍蝾螈科,它通常生活在淡水中,如河流、湖泊和水库等环境中,大鲵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两栖动物之一,可以长达1.5米至1.8米,并且重达25公斤左右。

  大鲵的外观特征包括肥大的身体、圆形的头部、宽大的口腔和发达的四肢,尤其是后肢非常强壮适合游泳,它们的皮肤呈黑褐色,表面布满颗粒状疣状突起,这有助于它们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大鲵通常以小鱼、昆虫和其他水生生物为食。

  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过度捕猎等原因,大鲵目前被列为濒危物种,并受到中国法律的保护,它们被视为中国珍稀的生物资源之一,在生物学研究和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大鲵的分布特征

  大鲵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华中地区,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省份,它们通常生活在淡水环境中,如河流、湖泊和水库等地方,在这些地区,大鲵能够找到适宜的水生生境,为它们的生存和繁殖提供条件。

  梵净山是我国大鲵自然分布五大区域原产地之一,被誉为“地球绿洲”、“动植物基因库”、“人类的宝贵遗产”,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十大避暑名山,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单位。

  201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大鲵最佳适生区和优生区,本文从环境条件、苗种投放、饲养管理、病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仿生态溪流下大鲵养殖技术要点。

  二、环境条件

  松桃正群大鲵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梵净山东麓的松桃苗族自治县蓼皋镇中坪村,养殖场上游无污染,交通方便,当地鱼虾蟹和动物内脏等饵料资源丰富,养殖池四周群山环绕,环境幽静、阴凉、空气清新,山涧泉水溪流,可听到自然流水声,水温常年在0~28℃,水温变化缓和。

  溶解氧在3.5mg/L以上,pH值6.5~7.5,水中的氯化物、硫酸盐、氨态氮、亚硝态氮等符合渔业用水标准。

  1、养殖池要求

  养殖场饲养用水主要是引自附近的溪流水,建造人工溪流要引水方便,宽窄、深浅、曲直因地制宜,随意流畅接近自然。

  宽度在80~150cm左右,水深20~30cm左右,人为的将人工溪流分割成几个小段,每小段约5m,同时在分割出设一个水流落差,落差高度约为30cm。

  溪流底部铺设河沙及小卵石,溪流两侧为大鲵洞穴,洞穴内部空间长宽约80~150cm,洞穴前低后高,设洞口一处,洞口淹没在水中,洞穴垫细泥夯实,这样有利于亲鲵按照自己需要改造洞穴。

  洞穴与洞穴之间有40cm以上的距离,要用土压实,不能相通,在洞穴上方覆盖土壤并种植成荫树木及草本植物,用以遮挡阳光直射照入洞中,以营造大鲵的适生环境

  2、环境消毒

  鲵种投放前要对养殖池进行清池消毒,干法清塘是将池水排浅至6~10cm深,每亩用生石灰50~60kg或含有效氯30%的漂白粉(每立方米水体用20g)全池泼洒,带水清塘是不排出池水,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约0.2kg或含有效氯30%的漂白粉20g全池泼洒,7~10d后投放试水鱼试水后再投放鲵种。

  三、苗种投放

  1、苗种质量

  选择体表光泽好、无伤痕、肌肉肥厚,体质健壮的鲵种。

  2、苗种消毒

  放养前,大鲵苗种先用5%的食盐水或15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消毒15min,或用5~10mg/L的聚维酮碘溶液(加维生素C,含有效碘1%)浸浴5min左右。

  3、放养密度

  大鲵有以强欺弱的习性,因此在投放时通常将规格整齐的鲵种放养在同一池中,并保持适宜的养殖密度,一般每m3水体放养100g左右的幼鲵在10尾左右,放养250g左右的鲵种在8尾左右,500g以上的鲵种在6尾左右,1kg以上的鲵种一般在3尾左右。

  4、苗种放养放养时最好选择在晴天的上午放养苗种,夏季高温宜选择清晨或傍晚投放,此时气温水温较低,苗种活动少,代谢低,成活率较高。

  苗种投放时还应注意前后水温差,如果温差太大,应将投放池中的水逐渐加入盛放鱼种的容器内,以消减温差,再缓缓入池,使苗种有一个短暂的适应过程,避免突然入池。

  四、饲养管理

  大鲵成体为肉食性,人工养殖下主要投喂鲜活及冰冻动物(含脂量不宜过高)和人工配合饲料,养殖期间主要投喂泥鳅、鲢鱼、鲫鱼、河虾及一些野杂鱼等,养殖时严格坚持“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四定科学投喂方法。

  大鲵在适宜水温16~25℃下,一般1~2d投喂1次,在春末、秋初水温低于10℃时,一般每隔5~7d投喂1次。

  根据大鲵夜间摄食的生物学特性一般采用夜晚投饵,夏季晚上20:00—22:00,冬季晚上18:00—20:00,投喂饵料必须新鲜,不腐败变质,营养成分全面,投喂时应掌握适当的数量,使鱼摄食均匀,以提高大鲵对饵料的消化吸收率,减少疾病。

  日常管理每天巡查3~5次,检查大鲵的摄食、生长、活动及健康等状况,定期检查防养殖池、防逃设施等有无破损、漏洞等情况,遇到汛期等恶劣天气,做好防汛工作,及时控制水情,加固养殖设施,并注意人身安全。

  经常清除池边杂草和池中杂物,保持池中卫生,做好养殖池的日常管理是经常性工作,为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必须做好放养、投饵、施肥、防病、收获等方面的记录和原始资料的分析、整理。

  根据养殖大鲵的生长情况,适时的进行分池分养,使每池鲵规格基本一致,有利于摄食均匀,不会因大小不均引起争斗,影响生长。

  大鲵人工养殖易产生疾病,应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加强管理,养好大鲵先养水,严格控制好水质,使人工溪流水保持干净清洁才是养好鲵的关键。

  大鲵腐皮病典型症状表现为体表黏液脱落,皮肤出现白斑,四肢溃烂,露出红色肌肉,发病大鲵死亡率高达95%,剖解后发现肝脏出血,肾脏充血肿大,胃肠道内壁有出血点。

  有研究表明,使用头孢美唑、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哌拉西林,氟苯尼考和丁胺卡那霉素等6种抗生素药物对其治疗,病鲵得以逐渐恢复,实践证明,采用二氧化氯泡腾片连续消毒5~7d,每次消毒5~10min。

  抗生素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皮下封闭注射,1日1次,连用5~7d,金霉素软膏涂抹大鲵体表溃烂处,1日1次,连用5~7d,病鲵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大鲵腹水病一般主要致病菌为嗜水气单胞菌,主要表现在体重减轻、反映迟钝、离群独游或匍匐在池壁四周,眼球外突,眼球覆盖有一层白膜,腹部明显膨胀,剖检后腹腔内有大量积水流出,肠道发炎充血肠道无食,肝部肿大且有出血点。

  实践证明,庆大霉素对大鲵腹水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此外,因健康稚鲵摄食了经食盐消毒而未经清水洗净的生物饵料引起的非病原性腹水症状也不容忽视,此病易与细菌性腹水病混淆,此病预防时应特别留意,饵料经食盐溶液消毒后应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再进行投喂,避免大鲵摄入过多的盐分。

  大鲵烂尾病患病初期,尾柄基部至尾部末端常出现红色小点或红色斑点状,周围组织充血发炎,表皮略显灰白色,当病期过长,形成疮样病灶,病灶处常粘附大量病原菌及杂物,严重时病灶部位出现肌肉坏死,尾部骨骼外露,病鲵食欲减退或停止进食,活动能力明显减弱,尾部摆动无力,不久便死亡。

  针对此症,当发现病鲵后应及时将其隔离饲养,并先用20g/m3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患处,随后用金霉素软膏涂抹患处,每天一次,一般连续7d可治愈。

  对病情较重的大鲵,先用一定浓度的高锰酸钾浸洗病鲵15~20min,并彻底清洗病鲵创伤表面的附着物,随后用硫磺软膏等消炎药物涂抹患处,每天1次,一般4~7d可治愈,对于病鲵饵料台或栖息地则要用强氯精或二氧化氯(按说明用量)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用3~4d一个疗程。

  结语

  总的来说,仿生态溪流下的大鲵养殖技术要点包括合理的水质管理、适宜的水温控制、提供充足的食物供应以及适宜的饲养环境等,通过模拟大鲵的自然生境,可以提供更符合它们生活需求的养殖环境,有助于提高养殖效果和保护这一珍稀物种。

  在仿生态溪流养殖系统中,保持水质的清洁和稳定至关重要,要定期清理底泥、过滤杂质,并严格控制饲料投放量,防止水质污染,合理的水温控制也是养殖成功的关键之一,要根据大鲵的生活习性调整水温,并保持稳定的水温环境。

  仿生态溪流下的大鲵养殖技术是一项复杂而有挑战性的任务,但通过合理的管理和科学的养殖方法,可以实现良好的养殖效果,并为这一珍稀物种的保护和繁衍做出贡献。

  作者:仄言纪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网络,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